跳出率、離開率,不再傻傻分不清
內容目錄
為什麼要了解跳出率和離開率呢?
跳出率和離開率是一開始在學習Google Analytics時很容易被搞混的觀念。瞭解這兩個名詞的差別,可以幫助我們更迅速看懂Google Analytics報表,對解讀訪客行為有很大的幫助。例如我們不希望訪客在重要頁面離開,又或者是,我們對於一頁式網站或部落格的高跳出率的在意與否等,都是在我們瞭解這兩個數據差異後,進行優化的判斷基礎。
跳出率與離開率的差異?
所謂的跳出率(Bounce rate)是指訪客進入網站後在特定時間內,瀏覽了一個頁面就離開的訪客百分比。而離開率(Exit rate)則是指該網頁在所有網站的瀏覽過程中,是最後一個離開頁面的百分比。
Google在Analytics(分析)說明中,舉了下列例子: 假設現在有網頁A、網頁B及網頁C,而網頁的瀏覽順序如下:
- 星期一:網頁 B > 網頁 A > 網頁 C > 離開
- 星期二:網頁 B > 離開
- 星期三:網頁 A > 網頁 C > 網頁 B > 離開
- 星期四:網頁 C > 離開
- 星期五:網頁 B > 網頁 C > 網頁 A > 離開
離開率:
- 網頁A: 33% (1個工作階段從網頁A離開 / 3個工作階段包含網頁A)x 100%;
- 網頁B: 50% (2個工作階段從網頁B離開 / 4個工作階段包含網頁B)x 100%;
- 網易C: 50% (2個工作階段從網頁C離開 / 4個工作階段包含網頁C)x 100%
跳出率:
- 網頁A: 0% (從網頁A登入的只有星期三,但星期三還有續後網頁瀏覽,不算跳出。)
- 網頁B: 33% (1個工作階段從網頁B直接離開 / 3個工作階段從網頁B登入)x 100%
- 網頁C: 100% (星期四從網頁C直接進入,且直接離開)
離開率的優化
可以比較不同網頁的離開率,找到相對高的頁面判斷是否內容無法延續或是不夠吸引訪客;另外,針對相對低離開率的網頁,繼續提升網頁內容與其他內容之間的聯繫。
跳出率偏高怎麼辦?
跳出率偏高有時候是因為你的網站型態所造成的,像是部落格的一頁式網站內容,因為訪客瀏覽完內容後就有可能直接離開,則不會產生「互動」繼續產生其他的瀏覽行為或觸發事件行為。
另外,也有可能是因為你的網站SEO做得太好或關鍵字下得太爛,SEO做很好表示訪客進入你網站馬上就可以獲得所需要的內容,所造成的高跳出率;但若是你關鍵字下的和實際文章內容不搭,就會反向造成訪客無法獲得所希望的資料而造成高跳出率。
所以在參考跳出率指標時,也要同時參考停留時間才會比較準確!
跳出率的判定有下列幾種:
- 進入網站的到達頁面後,即點選的外部連結或在原視窗輸入其他網址
- 直接關閉該到達頁面
- 按下瀏覽器的上一頁
Google預設是以pageview為判斷跳出率的方式,有時候其實比較沒那麼精確。但透過跳出率你可以理解那些管道的流量會產生比較高的跳出率;那些身分的訪客會和網站有比較多的互動;而那些到達頁面的跳出率又過高需要優化,這些都是可以透過跳出率這個指標進行優化的。
怎麼減少跳出率?
我們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初步的改善,再進行持續的優化:
- 強化關鍵字與到達頁面間的連結,讓訪客能找到所需的資訊
- 強化使用者體驗(UX),不要讓訪客無從點選或覺得難使用
- 在高跳出率的頁面,放置與該頁面相關的內連結,分享給訪客更多資訊
- 若要連結到外部網址,請選擇另開分頁/新視窗的方式開啟,以免造成高跳出率
上述方法可以做初階段的跳出率改善,但如果你想要更細的定義跳出率,就需要修改Google Analytics的跳出率計算方式,可以從網頁瀏覽(Pageview)上著手,也可以從設定網頁事件(Event)觸發,以減少跳出率達到更精準的數據。下一篇我會再針對解決跳出率的失準問題,提供兩個方式給大家。